1月24日,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发布了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案《关于加强重视心理疾病干预预防的提案》的答复,答复内容如下:
我委会同教育部等部门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正面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公民心理健康。
一是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各地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相关主题日,广泛开展抑郁症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干预和精神障碍防治的科普宣教。如2017年结合世界卫生日“一起聊聊抑郁症”的宣传主题,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播放心理健康专题节目,组织专家编写抑郁症防治核心信息,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外传播。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为主题,从抗疫心理救援、心理援助热线、消除歧视等方面对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宣传。
二是组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校园、进社区等。在每年5月25日前后,指导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心理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珍视生命。
三是组织专家编写包括抑郁症、自闭症、抽动障碍等在内的系列科普漫画,制作抑郁症防治科普视频、公益广告等增强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常见问题的关注,大力促进公众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接纳。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组织编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等科普书籍,邀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通过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传播,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心理影响。
近年来,我委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人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基层组织将妇女、老年人等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各地基层组织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妇女、留守老年人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我委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辅导室等),或通过培训校医、引入心理学专业教师、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并加大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置力度。
目前,教育部门正积极组织指导各地各校持续开展学生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挫折;组织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等,定期与学生进行专门的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及时做好引导疏导工作。
高度重视服刑人员心理健康,一是各地监狱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刊、宣传手册、板报墙报等形式,普及抑郁症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引导服刑人员正确认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向服刑人员分享心理学建议和自我疏导方法,释放罪犯心理压力。三是主动借助社会力量。通过邀请心理专家授课、举办精神卫生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防治知识,对服刑人员出现的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安抚和谈话诊疗。
加强职业人群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康杯”竞赛等活动中,将心理健康知识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压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全国总工会组织编写出版《新市民心理自助百问百答》,帮助农民工开展心理疏导,提高职业健康质量。近年来,部分地区工会组织也在探索职工心理康复服务模式。如贵州六盘水市总工会不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讲授职业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讲解缓解职业压力方式方法,提升职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素养。
2018年,我委会同中央政法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过试点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鼓励试点地区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情绪状态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
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创新,取得显著进展。如宁波市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为抑郁症筛查日,已连续12年开展抑郁症筛查,并在部分学校、社区建立17个抑郁症宣传基地,长期开展抑郁知识宣传。北京等部分地区教育部门已组织高校结合实际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测评纳入新生入学体检项目,有的地区中小学校也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
北京、上海、广东部分企业也探索在健康体检中加入心理测评等内容,如航空公司、公交公司对飞行员、司乘人员等人员开展心理测评。
一是2013年我委印发《关于做好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设置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
二是在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鼓励基层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等。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三是2020年,我委会同民政部等部门印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要求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建立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康复体系,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配合民政部门制定辖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协调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对社区康复服务给予技术指导,将院内康复延伸到基层,康复理念和技术下沉到社区。建立定点指导或对口帮扶等机制,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服务水平。目前全国约80%的县(市、区)至少有1家精神专科医院或在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2014年我委会同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加强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2015年以来,我委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引导有条件的高校进行精神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开展精神卫生专业继续医学教育等,推动建设高素质的精神卫生专业队伍。
截至2020年底,全国开设精神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由2015年前的4家增加至31家,每年招生数由400-500人增加至约2000人。全国精神科医生数量已超过5万名,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较往年已得到较大提升。
一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二是完善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诊疗规范,促进精神疾病诊疗工作的规范化。
三是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提升精神疾病防治等服务能力;
四是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试点地区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预防干预经验,并向其他地区推广。
阅读量: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