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发挥网络平台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作用

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高校需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课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以及网络心理健康筛查,以此带动心理健康网络平台的社会服务效果。网络平台可以在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提升心理危机预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发挥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理健康服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对高校学生来说,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实现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处于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媒介受限,互联网平台可以在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创新宣传普及的方式,达到2030年,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的分阶段目标。

一、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

心理健康服务涉及各个行业和部门。如何将心理健康服务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为各类人群提供服务,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至关重要。2004年,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战略部署,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运行,高校已经完成校园网和自有网站建设,具备了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克服传统的管理受时空限制、服务对象有限和效能低下的局限性,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实现管理形式的升级。

经过十余年建设和发展,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文字介绍、心理热线电话和咨询预约邮箱的公布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普遍的进展。如何进一步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增强心理育人的效果,还需要深入挖掘和探索。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带动,调动各类专业机构积极性,将健全各行各业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平台、培育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二、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

1.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依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带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近年来,部分高校结合新媒体网络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了公开课、慕课、微课等,主要集中在本校官网、微信和微博公众号、知名教师的抖音和微信视频号等,就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答疑解惑,或者结合当下的网络热点问题发表观点,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关注。但是这些课程普遍有着开课平台分散、系统性连贯性不足、科学性专业性不强的缺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即使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也需要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构建一个资源集中、讲授专业、功能完善、持续更新的网络课程平台,才能发挥网络平台知识传播的主渠道作用,为新时代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开展线上培养培训,配齐建强骨干队伍

我国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基础薄弱,按照文件要求,要逐步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实践督导体系,逐步形成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高校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刚刚起步,高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存在兼职人数多于专职人数的情况;教师学科背景除心理学、教育学,还有不少其他学科背景;主要学历层次为硕士,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博士学历心理健康教师。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学专业背景人数的比例、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质人数的比例,以及对于教师胜任力的自我评价情况,都远高于或者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

3. 推广网络心理筛查,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当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网站建设技术水平不高、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与整体心理健康工作的协同性较差等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工作方面,没有实现“互联网+”技术对工作的有效推动。对有文件要求开展心理普测的高校来说,部分高校维持采用纸质心理测验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从降低教师人力成本、利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有使用网络心理筛查的现实需求。部分高校的新生心理筛查档案仍以纸质形式留档,缺乏系统性共享、科学化分析及精准化研判,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相关部门无法协同联动。多数高校的新生心理筛查注重形式,并没有做到对发现的问题持续地追踪和研究,导致筛查的大数据信息失去了整体性参考价值。

上述工作情况与网络信息时代大数据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要求不相符,应大力推广社会公众心理筛查网络化,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筛查档案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由专人管理并对档案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实现心理数据管理的连贯性、动态性、实用性。

三、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的新尝试

1. 形成心理健康公共课网络资源

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0部门制定颁布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卫疾控发〔2018〕44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3月1日至25日,累计浏览总量7.2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综合集成平台,在服务社会和师生、抗疫知识学习、推动共建共享等方面打造了国家品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师生可以线上学习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心理微课,这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公共课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自主开展心理调适打下坚实基础,开设一门成功的网络心理健康公共课,可以引导社会大众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

2. 开展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网络培训

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队伍建设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对高校来说,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学校每年应为他们至少组织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年应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学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这些培训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下,采用线下形式很难全面开展,培训的实际成效也不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将优秀的师资资源汇聚起来,通过建设一批融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于一体的网络资源作为培训的必修内容,开展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可以充分调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强化心理健康服务的全员参与意识、缩小培养培训资源的区域差异,以及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 推动心理筛查数据的网络管理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因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足,管理能力滞后,政策法规不完善。应建立健全社会公众的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

推广网络心理筛查的同时,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还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数据管理制度,增强专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合理使用数据的制度化建设。在平台的筛查相关工作中,专职工作者全面、准确、及时地记录和处理心理数据,完成登记、建档、统计、查询和反馈流程,建立“一人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预防、排查、预警和疏导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对测评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性、预见性。

综上所述,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效率,专业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保健能力,符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现实需求,可以成为促进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方法。

文章来源 | 《健康中国观察》杂志 2022年第9期

非弹窗-访客信息收集表单(其他页面)

获取产品详情与报价方案

请联系您学校的相关老师获取心理测评的入口。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