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午后晚间到公园“散散班味儿”,成为打工人热衷的休闲方式,甚至被称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公园果真有这么大能量?
“公园20分钟理论”,起源于《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其中指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或其它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逗留20分钟,就能显著减少压力。
所谓的公园,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里的大型公园,工作园区、写字楼附近的绿色空间,街巷社区的小微绿地等等,都可以算在内。不同于节假日逛公园的隆重感,“公园20分钟”侧重于亲近自然、抬脚能到的随性、小确幸,松弛感拉满。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公园20分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破圈,抛开互联网的跟风效应,并非无凭无据。
据研究,置身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同时,自然环境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即前额叶皮质得到放松和休息,就像是给长期紧绷、使用过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样。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埋首案头是许多人的常态。感受大自然的节律,成了一种奢侈;短暂地逃离“水泥森林”“玻璃铁幕”“方寸格子间”“一方小屏幕”,又是一种刚需。相较于山野乡间,城市公园有着超高的“可及性”,不用跋山涉水、不怎么耗时费力,着实性价比超高、打工人友好。
慢下脚步,戴上耳机晒太阳,坐在湖边发发呆,躺在长椅上吹吹风,“五感”皆被激活,烦恼暂抛脑后,好不快哉!自然风景净化眼睛,寻常烟火熨帖人心。打太极拳的爷爷奶奶、奔跑嬉笑的小孩、来来往往的摊贩……
无论是远离人群,放空自己,还是靠近生命,感受生机,都有舒缓压力、缓解焦虑之效。作为城市中的自然过渡带,公园日益被冠以现代人寻求治愈的标签,赋予逃离、断联和疗愈的属性。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公园20分钟效应的启示:
1、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与大自然的亲近。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融入自然元素。
2、公园20分钟效应对城市规划也具有启示意义。即使是小面积的绿地,如社区公园或街心花园,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宝贵的心理健康资源。
3、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自然环境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利用。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向阳;部分整理自网络,侵删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