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解锁 “讨坏型人格”,打破人际关系困局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

当面对不需要的推销时,她会微笑地告诉推销者“谢谢,我不需要”;面对别人不恰当的玩笑时,她会冷静地告诉玩笑者“这一点都不好笑,我不喜欢,这很冒犯”;当面对他人无理的要求之时,她会笃定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拒绝他人。
什么是“讨坏型人格”?

什么是讨坏型人格?

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与“讨好型人格”相反。

相比于讨好型,以他人的感受为首位,讨坏型则是以自己的感受为第一首选。不会委屈自己,敢于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畏首畏尾,内耗自己。比如TA们的口头禅是:“我拒绝”“我不去”“我没兴趣”“不帮”…….听起来简单直接,也会蕴含着一些火药味,也会给对方留下一点也很不通人情的印象,但仔细想来,这样做其实挺爽的。因为相比于“讨好型人格”守不住自己的边界,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好。

而“讨坏型”的人,TA们是会保持清醒,在面对外界的不合理要求时,能够有自己的筛选原则。简单来说,“讨坏型”的人,会更关注自身的感受,如果对方在请求的过程中,让自己感受到了不悦,就会果断地拒绝。或许在大众的眼里,做一个“讨坏”的人会显得很冷漠,但相信这也一定是每一个“讨好型”的人都向往的处世心态。

讨坏”不是自私,是自我关怀

“讨好”vs“讨坏”

实际上,讨好和讨坏本质上都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

讨好者会牺牲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化解”这个威胁,而讨坏者会直截了当地拒绝,以保护自己不被他人威胁。

这么来看,讨坏型人格好像既不好惹,也不讨喜。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展现的是真实的自己,别人反而不会抱有多余的期待。而讨好型人格,是不断被试探边界的一方,把自己的感受摆在第二位,最先想到的是害怕别人不高兴。

为什么我们不愿“讨坏”呢?

或许是我们压抑了“攻击性”,要面子,也想要在这个社会中以更加柔软的姿态立足,树敌。明明可以拒绝的事,却特别不好意思说“不”;明明有自己的想法,但碍于他人的眼光,不敢表达;明明在某方面有突出能力,但不敢与人竞争,总是选择逃避。一句“我不愿意”就能解决的事,却无法说出口。这不仅让自己憋屈至极,还总是陷入“反刍”,自我攻击和否定。

如何获得“讨坏型人格”?

1. 学会拒绝

说“不”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可以通过进行想象训练来开始。想象当你想对一个请求或邀请说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发生什么,接着通过腹式深呼吸来练习忍受这种不适。要知道,你小时候可能不被允许说“不”,但作为一个成年人,今天的你可以这么做。练习说一些常用的短语,比如,“不巧的是,我不能……”,“我可能没办法要这个……”,“谢谢,但我目前不需要这个”,或者简单地说,“不,我不想……”。

2.“讨坏”的关键是以自我中心

你可能认为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自私的。你也可能已经养成了帮助别人但不符合你的自身利益的习惯。但你可以想想真正以自己为中心意味着什么。可以经常问问自己:这让我感觉如何?我想做什么或发生什么?当你经常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时,讨好的人或许觉得问自己这些问题很奇怪。但是关注这些问题是迈向“讨坏”的第一步。

3. 明确你的价值观

关键是要明确你的优先级和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确保你被要求做的任何事情都符合这些。如果一个行为会导致你违背你的价值观,你需要拒绝它。你的价值观是一个路线图,帮助你解决棘手的问题。

总之,“讨坏型人格”并不是去欺负、刻意为难他人,而是拒绝他人的越界行为,保护自己,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语所影响。这是维护自己的立场,自我关怀的一种必要方式。在该友善的时候去释放自己的友善,在遇到别人冒犯自己的场合时便化身为“讨坏性人格”,将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真诚、大胆地去表达自己。

祝大家都能内心强大且坚定,拥有属于自己的“讨坏型人格”。​​​​

 

非弹窗-访客信息收集表单(其他页面)

获取产品详情与报价方案

请联系您学校的相关老师获取心理测评的入口。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