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理学 带你了解十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通俗来讲是一种自我防卫功能,指的是“人们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身心健康,其中包括升华、补偿和幽默等;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则对身心健康有害,其中包括压抑、投射、否认、合理化等。了解防御机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明确改变的方向。

以下是常见的十种心理防御机制:

一、压抑

本质是指在意识中避开某种东西,和它保持距离。比如你曾经经历过的痛苦,你试图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将它遗忘,这就是压抑,但要知道情绪不会莫名其妙的消失,它可能会以一种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某些关键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状态。

二、否认

是通过扭曲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或情感,否定事实的存在,来达到缓解内心痛苦的目的。比如说在生活遇到一些让你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你下意识的说:“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虽然在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前,否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适应方式,但是,面对尚有可能的改变,否定所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延误或后悔。

三、补偿

因某些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未得到满足,个体就采取其他方式去弥补,以减轻自卑感、不安全感。分积极补偿与消极补偿:如创业失败的人整日通过酒精麻痹自己(消极)、某些残疾者通过后天的努力克服自身缺陷,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画家等(积极)。

四、投射

在认识他人与外部世界时,个体将自己所具有的特点归因于他人,将情感、意志、愿望强加于人的倾向。比如:我认为自己这个工作方案做的极好,觉得他人也会非常认同自己的方案。这种方式是个体用来减轻焦虑和维持心理平衡,但过度的投射又难免使人对外部世界产生偏见,因此在认识他人与外界时,应当将人事物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

五、转移

个体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转移包括了替代性目标、替代性方法和情绪转移等,共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正向转移,所谓的“爱屋及乌”就是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负向转移,最经典的表现就是“踢猫效应”。

六、反向形成

这是一种因欲望和动机不为自我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过度压抑而导致的反向行为表现。如:内心讨厌某人,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可能他表现出来的是对这个人的喜欢,虽然短暂的使用会让个体拥有适应当下的能力,但长期处于内外反向的心理状态中,会导致个体无法面对自我,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

七、退化

面临焦虑或受到挫折时,个体放弃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而退化到早期生活经验中比较原始和幼稚的方式,来应付当前困境以避免焦虑。比如:王先生是一家公司职员,因没评上公司优秀员工而放声哭泣,在旁人看来这并不是特别悲伤的事情,却被他哭成了伤心事。

短暂的退行现象不仅是正常的,还是有必要的。成年人本应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但在某些情况,因某些原因,采取比较幼稚的行为方式,并非不可,反而会给生活增加乐趣。若是长期用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逃避现实与痛苦,就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心理症状(临床上歇斯底里)。

八、幽默

当个人面临困境或焦虑时以玩笑的方式化解当事人的囧境,是一种积极且成熟的防御机制。

九、合理化

用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去解释某种难以接受的思想或行为,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十、升华

个体将原始冲动以一种能被社会接纳的方式释放出来,既满足了本能欲望,又得到社会的许可。比如:小李自小就是个伶牙俐齿的姑娘,经常与人发生争论,甚至吵架斗嘴,每次争论都不甘落下风,后来的她考取了法律专业,由于不懈努力以致于成为了一名律师,并且经常在法庭展现自己的口才以赢得掌声。

对每个人来说,升华都是心理健康的必须品,在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中,它是“万金油”,能治愈心理创伤、转化负面能量、提升个人品质并用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合理需求。

心理防御机制是每个人都拥有且需要面对的心理状态,在全面了解的同时合理使用它们,就能收获更好的自己。

非弹窗-访客信息收集表单(其他页面)

获取产品详情与报价方案

请联系您学校的相关老师获取心理测评的入口。

评论被关闭。